2019年6月14日 星期五

話說 關西鎮-渡南古道





話說 關西鎮-渡南古道
    「渡船頭」旁的土地公聚集自南方來的商旅及等待過河的人們,土地公上的對聯「德齊北嶺五穀豐登」「福比南山四民樂業」,形容以前通貨南北、奔波往返的期盼。熙攘的人聲中,少年阿木探了探頭準備渡過鳳山溪,付給擺渡船家四文錢,望著對岸潮音禪寺的倒影,緩緩渡過了河。上岸之後隨即在不遠處關西街景即映入眼簾,令他驚訝不同於他從小到大的生活圈,關西竟是如此熱鬧繁榮。今天一大清早父親帶著他從苗栗南庄步行出發,一路翻山越嶺,到達關西時已接近傍晚。父親受親戚邀請到關西吃拜拜,但是卻在隔天父親先行回家,囑咐他留了下來學藝;就此阿木展開了在關西學習刻印的生活。

    「南山大橋」旁的奉茶亭,阿隆叔公指著橋說:「當年沒有橋,出入非常不便也危險,上學或是工作的人,時常無法順利回家,遇到下雨溪水暴漲,有人冒險渡河被大水沖走……。後來是阿憨叔公(羅碧玉)出錢造的橋」。這裡是上南片(地名)羅屋,在關西鎮無人不知的單姓聚落。羅氏一族於清朝時期來到此地拓墾,歷經兩百多年後到達今日的規模。此處地形為鳳山溪流所環繞,後方又有飛鳳山系綿延,風景優美、山容秀麗。至今聚落之內仍保有傳統的水利設施,攔河堰、水圳、水車等,也保有公廳、伯公等客家宗族祭祀的文化,而「羅屋書院」這座建築精美的客家三合院,更是重視教育的象徵,此處可以說是傳統客家社會的縮影。
    「渡南古道」是取渡船頭南山大橋字首,表示連繫兩地的古道路徑,由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進行古道重探後才予以命名。古道全長約600公尺,於鳳山溪南側,上至山腰順山勢而行,期間環境蔥鬱而原始,可遠眺關西市區及稻田,天空時可見鷹鷲盤旋,行至中段須跨越卵石山溝(老地名:茄冬窩)方可前行。渡南古道是以前飛鳳古道(耆老稱之為:大路。現台三線新竹縣地區鄉鎮,高經濟價值的農物產品的重要外銷路線)進入關西街區前的支線,由於道路橋樑的新建,人們早已改道而行,路已經閉塞超過八十年。
    於民國103年地方田野調查中,由耆老口中得知此路為上南片羅屋當時進出的主要道路,有迎娶、送葬等等的歷史記憶,所以此為據召集了夥伴同行,進行古道重探。重探時由渡船頭方向為起點,邀請協會賴傳莊大哥為嚮導,這一帶是他小時候經常活動的區域,他頑皮經常去偷採水果……。入口處已經是在兩戶人家之間的通道,通道依稀看出是由石板鋪設而成,一行人魚貫而入的第一個轉彎,就遇上土蜂攻擊,它的巢穴就築在路徑旁的矮樹,砍刀的撥動驚擾蜂巢而發動攻擊。幸好蜂巢規模仍小,大家有驚無險的通過,原以為入口的驚魂是困難的開始,沒想到地勢平坦路跡清晰明顯,眼前所見原始的山林風貌,蔥鬱茂密的植物,前方彎垂的麻竹林像是迎接我們的一道門,光影疏密像是一場燈光秀,我們彷如步入另一個世界。步道旁有附近居民引山泉水用的水管,沿著它往前走一段路後,左邊出現一處已經遷移的風水地,植物隨意攀附,建築體的樣貌斑駁,增加了些許的神祕感。隨著地勢的緩慢爬升賴大哥決定往下切,不一會便需要跨越山溝(老地名:茄冬窩),跨距頗大的情況下,眾人小心翼翼的下到山溝底,溝底比較像是河流,平坦而開闊,雖無水流但水氣豐沛,佈滿大大小小的卵石,青苔附著表面上,望去一片翠綠景象頗為震撼。再往下游不遠,找到一處較好的攀爬點,約五公尺的高差,旁邊有些小樹可以攀爬支撐,同行的女夥伴連拉帶推才上的來,模樣頗為狼狽。不過這次初探路線應該有異,場景不若耆老所說的順暢。上來之後的路跡清晰,旁邊是荒廢的果園,有古老石砌駁坎層疊而上,直至淹沒於叢林深處,前人辛勤的開山墾荒,此處有人定勝天氣魄。順著駁坎行走山勢漸開,依稀可見關西鎮的建築物,再往前走一小段銜接到柚子園,已經接近出口,旁邊一處開闊點,可以眺望鳳山溪及稻田風光,大家開心合照,慶祝通過了八十年的老路。雖然在路況不明之下,短短的路程也走了兩個小時,雖然身上也沾了塵土,但大家興奮的心情也溢於言表。就不遠處的南山社區活動中心稍作休息和用餐,而好奇的社區居民紛紛靠過來詢問。
這次古道重探的歷程,發表於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牛欄河畔」社區報,不久之後有些迴響,關西圖書館館長余瑞明先生參加之後探路,說道他年幼時曾從數公里外的下三屯,送餐給在工作的父親,就是走這一條路,他的父親那時從事燒炭的工作,炭窯的地點就是在茄苳窩的上方。南山社區理事長羅際君說的故事,曾經地方上有位麻煩製造者,其出殯當天狂風暴雨、溪水暴漲,令送葬隊伍苦不堪言,皆抱怨此人生前作惡多端,死後還來折磨人,而留下這樣的事蹟。社區居民羅玉琴女士說,他的叔公與叔婆年輕時同在這條路上務農,分屬古道兩端家族的年輕男女,因此結識而產生情愫,這是在當年少有,以自由戀愛方式而結婚。這些從記憶中浮現出的故事,是常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每每走在這條古道上,好似聯繫上那時光流逝的過往歲月。
民國105 客委會啟動「台3線客家山林古道網路整建計畫」,主要調查台三線上早年以步行方式所形成的古道路徑。1074月「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志工以手工施作,運用現地原始的材料進行修復。種種非預期卻又按部就班的緣分,成就了古道行通。蔥鬱的森林、原始的山瀝、古老的石駁坎,渡南古道的完成也象徵環境整備更往前邁進一步,可與中正路老街區連貫,擴大了關西小鎮走讀範圍,提升了文化旅行的豐富度。而再爬梳文化歷史的過程當中,最迷人之處莫過於找到過去與未來結合的銜接口,這或許就是古道的魅力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