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顯伯公雲海

2012.2.22
        霪雨靡靡,連月不開。然而濕冷的壟罩今天驟然退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濕熱的2月天。開門一看大霧封街,瀰漫飄渺。關西天主堂十字架後方的太陽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勉強透出了光,平時一片明亮的街道儼然成為霧都充滿異域風情。
上午七點半霧鎖正義路

        這難得的機會在其實在我心中盤算已久,一年恐怕也只有這麼一天了。二話不說帶傢伙(相機)騎上機車,以拉力賽騎法,15分鐘後到達顯伯公。

照片右邊可看出竹北市也在大霧壟罩下
        到達後如我所料,是雲海,這種要超過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景色就在眼前。水氣下沉天空是一片湛藍,好一幅如畫美景。
這邊是玉山方向,左邊最高的是赤柯山,山巒層疊天空湛藍清透

這個方向是西北方
霧散了的景象
這次睡太晚了沒有趕上日出有點可惜

這個陶塑仙翁看來仙氣十足
顯伯公是土地公廟,坐落於飛鳳古道的稜線上位於關西鎮跟芎林鄉的交界處,關西由燥坑上山芎林的鹿寮坑下山,早年台三線未開通前鄉鎮間物資運送都是仰賴古道。

這次製作了縮時的影片供大家欣賞了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探索關西鎮石拱古橋

互連時代-尋關西石拱古橋(100.9)

        民國九十一年一位八十幾歲叫彭義榮的老先生到店裡來,他拿著一張剪報及一張他年輕時於東安橋下拍攝的老照片,那時東安橋因為橋墩被掏空,有危險性因而封橋禁止通行,當時的關西鎮公所正評估要拆橋重建。據彭老先生說因為這張照片上的東安橋橋墩外圈還沒有水泥加固,所以舊橋敦仍然深入河床,掏空部份是水泥加固的部份,因而鎮公所決定不拆而保留下來。

        這個事件震撼了我,一張老照片救了一座古橋,我當下取得彭老先生的同意翻拍下老照片並且留下當天報紙的剪報。當時我留下照片跟剪報並沒有任何想法,只覺得這件事情有留下紀錄的「價值」而已。今年有了尋古的發想,手邊正好有九年前留下來的這件東安橋的資料,所以此為出發,開始了這個尋找關西石拱橋的行動,而這當年這個無心之中的「價值感」也在此開始產生了作用。

      
  探討關西之所以建造這麼多的石拱橋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經濟活動的需要,礦業、林業,茶葉的興盛,必須以負重能力佳的石拱橋做連接。如東安橋(1935)、錦山大橋(1940)較為人所熟悉的石拱橋,然而有些橋它們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經濟活動的衰退沒有拓寬重建的必要而倖存至今,目前關西最年輕的石拱橋是位於錦山李樹下的無名橋(1968)民國五十七年通車,通往香菇寮,距今也有五十三年了。而接下來所建築的橋樑大多以水泥建造了。

        石拱橋以優美的線條與自然合一的靈秀之美服務於兩岸人車通行,這種橋、河、人、景,融合感覺是現在水泥橋樑無法表現出來的。我在拍攝東光石拱橋(1948)時就是這樣的感覺。當時是由橋邊攀繩索而下,這是愛好溪釣者所設置的。到達河床後果然橋下有釣友在釣魚。當從橋下所看到的景色像時像是撿到寶貝一般,這時不管身旁的雜草、佈滿的蜘蛛及泥濘拿起相機猛拍一輪捕捉了一番,希望快門的聲音不會嚇跑河裡的魚。跟親切的釣友寒喧幾句後這裡還賺到了人情味。



        我想全台319個鄉鎮市沒有一個像關西留有如此豐富的石拱橋建築資產,關西在地人對它的態度是如何呢?除了仍在使用通行中的橋外,在尋訪的過程中玉山里的三重坑古橋(無通車年份)有社區的整理及美化,橋旁設置有涼亭及花園,當時橋下還有遊客在烤肉戲水,橋的上方有玉山石礦的流籠經過,豐富的條件造就了這個景點也豐富了社區。



        而台118線三十八份的三十八份橋(無通車年份)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被新橋喜美橋取代後,已經被藤蔓蕨類包覆還有人隨意丟棄廢棄物於橋下,如果不是刻意去尋橋根本不會發現它的存在。

        在錦山里的兒玩古橋處境堪慮了,新橋及水泥駁坎的施工直接斷路,上方長滿了雜草樹木,也影響到橋的結構,現在已經崩塌了一角,如不加以補救則難逃斷橋命運。問了旁邊的住家,說當年在建新橋時施工本來要將它拆除,因為他跟施工者熟識,所以請他將新橋施工地點往上移避開舊橋,如此才保留下來。那位老先生覺得自己走了半輩子的橋就這樣拆掉是很捨不得的。有了這個感情及他的一句話也保留了這座橋。



        老先生因為對橋的有感情而產生了「價值感」,所以開口護橋,跟彭老先生主動提供東安橋的老照片是出於相同的「價值感」,雖然他們不是文史工作者也沒有歷史學家的專業,是經由在地居住生活內化出的思維所做的決定,這讓我想到跟我當時留下東安橋資料也是出於此,而人人都可以如此。我在尋橋的過程中時常在思考關西古橋旅遊的可能性,目的是透過旅遊資源的挹注,活化它們的用途而能夠保存及改造環境,就像是現在東安橋及牛欄河親水公園的結合,提高了關西的生活居住品質。而先前提到的「價值感」加以創新的人在台灣已經有許多實際行動者,例如將老屋裝修改建成為特色民宿或商店而創造商機,或是使用故事行銷的方式打響老店的名號用無形創意增加實質的效益。這先都是社會形態演變必然性,時代的潮流。

      上林里的東慶橋(1967)是一次走錯路而在無意之中發現的,這座橋是我覺得關西單拱橋中最美麗的一座,看著它的恬靜優雅我覺得尋橋這件事情我做對了。


拍攝十幾座關西石拱古橋製作成音樂篇提供大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