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苦楝樹下的音樂會

苦楝樹下的音樂會

        101.4.14關西鎮圖書館前廣場舉辦,這是由民間的資金跟人力舉辦起來,致詞沒有政治人物出席,現場數百人都是為了聆聽音樂,以在地的音樂團體及音樂人無償的參予演出,也有鎮內商家提供場地相關的物資。今年是第二屆舉辦,我們希望能ㄧ屆ㄧ屆的辦下去,更多的表演者能站上這個舞台,為關西的文化注入活水。苦楝樹每年會盛開,音樂會也會盛大舉辦下去。

現場數百人熱鬧非凡

古聖傑-客家電視台熱鬧打擂台總決賽
戴士堯-演員&客家饒舌歌手 金曲獎入圍者
玉山國小陶笛隊

陳永淘-知名客家創作歌手
徐忠耀-主持人 歌手

彭兆宏-資深客家歌手
感謝鄉親熱情參予
親子同樂-下雨也要聽

音樂會精彩錄影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請式


三月從羅吉富先生手中接下那本已經泛黃的小冊子,已經生鏽的訂書針釘著這本約有三十多年的小冊子。極素的封面上只有手寫著"請式"二字。
羅吉富先生口述,這本書是由羅吉兆先生(前鎮長羅彭喜美的公公)交給他,而羅吉兆是得自他父親羅慶武先生。有傳代的用意。
現代科技的運用已經改變了許許多多祖先留下來的種種。用進廢退,有價值可運用的可以更深入與擴大,反之則退化甚至於失傳。而"請式"也就是請神與請祖先的儀式。現在除了宗族祭拜之外已經很少使用於一搬家庭了。
這本書只有紀錄請神的話術並無儀式進行的規則紀錄。因為成書時間已有年代所以並未受到網路時代資訊爆炸的破壞。這是以客家話為基底的文字,以客家話來念鏗鏘有聲。
據羅吉富先生說,他得到長輩贈書是因為他在祭祀時特意去學習主祭者的請式,好奇而已。也是這無心插柳它成為祭拜時主要的人選。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白的顏色

白的顏色
霧是白的顏色,壟罩大地的薄紗。距離是關鍵,近可以看穿,遠可以遮瑕,有點像人與人之間。身處於霧中方向感容易失去,但霧的輕撫卻也有種幸福的明亮感。
黑是白的對比,所以黑在霧中無所遁形。(青山街)
霧+高度=      (關西天主堂)
霧鎖正義路(消防隊)

飄渺電信局(關西市區)

霧中的明燈-水塔(美食街)

霧幫了大忙,否則到處鐵皮屋頂,難看。(關西市區)

藍天不一定是最好的背景(關西高中幼稚園)

後無山伴有孤獨(東安橋)

霧散有時路無盡(東安橋)

市區內的茶園(東安里)

北二高關西段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綠的形狀

 綠的形狀(101.3.1)

        濕冷的雨天數周後,冷的鬱結、雨的悲涼、天的灰暗、地的濕潮。萬物皆透著憂鬱,在今天暖陽劃破灰暗天空,生機乍現,街道上一抹一抹的青綠閃耀著。
        青苔,這常見且不起眼植物,卻是在濕冷的氣候下孕育生發,常常依附在有年代的建築物之上,隨著依附物的不同產生了各種形狀,微觀之-有景。
人行道-正義路
老磚牆-老街

老宿舍屋頂-北平路

苔痕上階綠-仁安里小巷


小心地滑-仁安里


小水圳


聖母院磚牆
叫你第一名-關西消防隊

一早上班的車都開走了,它才得以綿延-聖母院


老鎮長宅-北平路
紅頂與綠瓦-東安里

生與死-青山街

水頭伯公
公家設施-正義路

水井-明德路巷弄內


都在關西市區內拍攝,我想鄉下更多。其實在多雨的季節都可以輕易看見,只是大多數的意識都是怕地滑摔跤而避開它,今天拍攝卸了心牆感受周遭,也發現不同的關西。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顯伯公雲海

2012.2.22
        霪雨靡靡,連月不開。然而濕冷的壟罩今天驟然退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濕熱的2月天。開門一看大霧封街,瀰漫飄渺。關西天主堂十字架後方的太陽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勉強透出了光,平時一片明亮的街道儼然成為霧都充滿異域風情。
上午七點半霧鎖正義路

        這難得的機會在其實在我心中盤算已久,一年恐怕也只有這麼一天了。二話不說帶傢伙(相機)騎上機車,以拉力賽騎法,15分鐘後到達顯伯公。

照片右邊可看出竹北市也在大霧壟罩下
        到達後如我所料,是雲海,這種要超過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景色就在眼前。水氣下沉天空是一片湛藍,好一幅如畫美景。
這邊是玉山方向,左邊最高的是赤柯山,山巒層疊天空湛藍清透

這個方向是西北方
霧散了的景象
這次睡太晚了沒有趕上日出有點可惜

這個陶塑仙翁看來仙氣十足
顯伯公是土地公廟,坐落於飛鳳古道的稜線上位於關西鎮跟芎林鄉的交界處,關西由燥坑上山芎林的鹿寮坑下山,早年台三線未開通前鄉鎮間物資運送都是仰賴古道。

這次製作了縮時的影片供大家欣賞了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探索關西鎮石拱古橋

互連時代-尋關西石拱古橋(100.9)

        民國九十一年一位八十幾歲叫彭義榮的老先生到店裡來,他拿著一張剪報及一張他年輕時於東安橋下拍攝的老照片,那時東安橋因為橋墩被掏空,有危險性因而封橋禁止通行,當時的關西鎮公所正評估要拆橋重建。據彭老先生說因為這張照片上的東安橋橋墩外圈還沒有水泥加固,所以舊橋敦仍然深入河床,掏空部份是水泥加固的部份,因而鎮公所決定不拆而保留下來。

        這個事件震撼了我,一張老照片救了一座古橋,我當下取得彭老先生的同意翻拍下老照片並且留下當天報紙的剪報。當時我留下照片跟剪報並沒有任何想法,只覺得這件事情有留下紀錄的「價值」而已。今年有了尋古的發想,手邊正好有九年前留下來的這件東安橋的資料,所以此為出發,開始了這個尋找關西石拱橋的行動,而這當年這個無心之中的「價值感」也在此開始產生了作用。

      
  探討關西之所以建造這麼多的石拱橋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經濟活動的需要,礦業、林業,茶葉的興盛,必須以負重能力佳的石拱橋做連接。如東安橋(1935)、錦山大橋(1940)較為人所熟悉的石拱橋,然而有些橋它們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經濟活動的衰退沒有拓寬重建的必要而倖存至今,目前關西最年輕的石拱橋是位於錦山李樹下的無名橋(1968)民國五十七年通車,通往香菇寮,距今也有五十三年了。而接下來所建築的橋樑大多以水泥建造了。

        石拱橋以優美的線條與自然合一的靈秀之美服務於兩岸人車通行,這種橋、河、人、景,融合感覺是現在水泥橋樑無法表現出來的。我在拍攝東光石拱橋(1948)時就是這樣的感覺。當時是由橋邊攀繩索而下,這是愛好溪釣者所設置的。到達河床後果然橋下有釣友在釣魚。當從橋下所看到的景色像時像是撿到寶貝一般,這時不管身旁的雜草、佈滿的蜘蛛及泥濘拿起相機猛拍一輪捕捉了一番,希望快門的聲音不會嚇跑河裡的魚。跟親切的釣友寒喧幾句後這裡還賺到了人情味。



        我想全台319個鄉鎮市沒有一個像關西留有如此豐富的石拱橋建築資產,關西在地人對它的態度是如何呢?除了仍在使用通行中的橋外,在尋訪的過程中玉山里的三重坑古橋(無通車年份)有社區的整理及美化,橋旁設置有涼亭及花園,當時橋下還有遊客在烤肉戲水,橋的上方有玉山石礦的流籠經過,豐富的條件造就了這個景點也豐富了社區。



        而台118線三十八份的三十八份橋(無通車年份)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被新橋喜美橋取代後,已經被藤蔓蕨類包覆還有人隨意丟棄廢棄物於橋下,如果不是刻意去尋橋根本不會發現它的存在。

        在錦山里的兒玩古橋處境堪慮了,新橋及水泥駁坎的施工直接斷路,上方長滿了雜草樹木,也影響到橋的結構,現在已經崩塌了一角,如不加以補救則難逃斷橋命運。問了旁邊的住家,說當年在建新橋時施工本來要將它拆除,因為他跟施工者熟識,所以請他將新橋施工地點往上移避開舊橋,如此才保留下來。那位老先生覺得自己走了半輩子的橋就這樣拆掉是很捨不得的。有了這個感情及他的一句話也保留了這座橋。



        老先生因為對橋的有感情而產生了「價值感」,所以開口護橋,跟彭老先生主動提供東安橋的老照片是出於相同的「價值感」,雖然他們不是文史工作者也沒有歷史學家的專業,是經由在地居住生活內化出的思維所做的決定,這讓我想到跟我當時留下東安橋資料也是出於此,而人人都可以如此。我在尋橋的過程中時常在思考關西古橋旅遊的可能性,目的是透過旅遊資源的挹注,活化它們的用途而能夠保存及改造環境,就像是現在東安橋及牛欄河親水公園的結合,提高了關西的生活居住品質。而先前提到的「價值感」加以創新的人在台灣已經有許多實際行動者,例如將老屋裝修改建成為特色民宿或商店而創造商機,或是使用故事行銷的方式打響老店的名號用無形創意增加實質的效益。這先都是社會形態演變必然性,時代的潮流。

      上林里的東慶橋(1967)是一次走錯路而在無意之中發現的,這座橋是我覺得關西單拱橋中最美麗的一座,看著它的恬靜優雅我覺得尋橋這件事情我做對了。


拍攝十幾座關西石拱古橋製作成音樂篇提供大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