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104年關西第一市改建與期望

   關西人臉書社團上,有成員上傳一張早上九點市場內空蕩蕩的照片,對比市場外正義路上的熱鬧,相對沒落許多,看到那一攤一攤蒙塵無人的攤位,充滿無奈看了心酸阿。

比起正義路,市場後段的人潮不再
        實關西的傳統市場是有這個潛力轉型比成一個有觀光特色的市場,裡面仍保有紅磚建築、土牆木構等的傳統建築,也販賣許多在地客家特色食品,且店家大多世居於此的老店家,加上鄰近太和宮,台紅文化館、中正路老街、及關西分駐所等,關西的市場幾乎可以說是被觀光景點包圍住,幾乎沒有理由不發展。那為何會走到今天攤商及人潮一直減少窘況,我淺薄的分析下列原因:
市場內的道路還算寬敞
破舊的塑膠布讓市場更顯蒼涼
一、暗不見天日-市場早已經搭起了鋼構的遮雨棚,但是攤商為了保護商品,在遮雨棚下增加了遮陽的塑膠布,此舉在開市時可能便於攤位,但是中午收攤後沒有陽光的照射殺菌下,市場內總是瀰漫著一股不好的氣味。家中的小孩曾對我說過:「打烊之後的市場感覺好恐怖」。就是陰暗造成的印象。所以人漸漸不願進入,也造成現在正義路上外來攤商變多,進而衍生出交通問題。所以對攤商而言,商品能賣的出去才是重點,而食物的保存也不像以前必須靠遮陽,再加上現在人的購物習慣已經改變,所以權衡之下,還是要讓市場內明亮化,讓人願意進入市場來採買,攤商也要改變觀念,以客人的角度來思考,以免本末倒置了。
二、勿占用道路設攤-這次修水溝才發現市場的道路不像平時進入的這般擁擠,其實很寬敞,原因是攤商為了「離客人近一點」將攤位外推占用道路,久而久之成為理所當然。此舉造成道路狹小,動線受阻,反而不利於客人採買,所以攤商應設界節制,讓動線順暢客人舒舒服服的採買。


關西的市場充滿了人情味
三、價格-很多人都知道龍潭市場的價格比關西低,所以很多關西人到龍潭去採買。大宗的自己去新竹大市或是中壢大市採買的都有,其實交通便利下確實衝擊到許多在地產業,所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價值或是獨特性是可以努力的。而關西的好山好水,又有長壽之鄉美名的傳統市場,何不多加運用,販售健康安全的商品,建立與客人之間的信賴感。
西螺傳統市場內的乾貨店,可以借鏡。





四、門面整理-打破傳統市場的刻板映像,可以窗明几淨、精緻化、品牌化、甚至於藝術化,不僅僅是市場,優化自家的店面讓生意上門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許多人擁有店面,沒有租金壓力,卻不願花錢改善,這實在可惜。雖然這次也做了水溝的工程,但是如果排廢回收沒有做好,髒水的排放對環境將是一大考驗。


西螺東市場打鐵店旁的裝置藝術
五、要團結要自覺-關西人的習性,「事不關己絲毫不理,一但關己力爭到底」,說穿了就是自私,對公共事務冷漠,不願損失一點權益來顧全大局,所以市場如要重生一定要團結,改變習慣融入環境改變的事實,與時俱進,增加與年輕族群的對話,拉長客戶年齡層,以服務為本,開創新局。

        府在市場也砸下不少錢了,比起關西其他地方可以說是特區,希望在裡面的商家店家能珍惜,在這次拉整建之後,能有不同的風貌出現,讓本地人引以為傲,外地人驚豔不已的作為。傳統市場轉型不乏有許多成功案例,雲林西螺鎮東市場成功轉型之後,成為模範,也成為觀光景點,定期的文化活動,帶動文創業,店面改造讓商品價值提升,年輕人看到機會回流創業。反觀關西市場的條件絕不遜色,願能開放心胸迎向未來,擦亮關西第一市場招牌,成為優質有特色的市場。

PS:這次整建的經費一千萬來自客委會,依照客委會的習慣必須要有要有客家元素,所以現在還不清楚有無協助商家提升的相關配套。

1 則留言:

  1. 很開心市場終於改建了
    但是關西鎮的面積只有125平方公里哦~
    大約是臺北市的一半而已

    回覆刪除